当前位置:首页  »  人物访谈
【我与人民公安报】是它,“伴我仗剑走天涯”!
时间:2022-12-13作者:警安在线 阅读:189512

1992年9月,我作为人民公安报贵州站记者来到报社实习。那几年,为了让地方记者站站记者了解报社编辑工作,增强写稿的全局意识、版面意识,报社号召条件许可的地方记者站记者来报社工作一段时间。在报社实习期间,我主要负责编辑各地的来稿。

图片1.png 

夏晓露进行创作。
那天,记者部的门突然打开,时任副总编的艾群同志推门而入,他个子不高,和蔼可亲,手上捏一副眼镜,站在办公室中间问:“明天你们谁去采访下热点话题‘入关’?”
什么是“入关”?大家面面相觑。时任记者部主任乔建仲说:“小夏你来完成这个采访吧。”
“啊?”我立马抓起笔记本跑进资料室,像工蜂一样查阅“入关”。那时没手机,更别说上网了。庆幸的是找到1992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稿件《我们如何迎接“入关”?》。要在短时间内吃透一个“政治性、经济性、历史性”极强的时事问题并进行跨行业采访,对于公安记者极具挑战。
我在北京对相关行业、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采访,先后发表了多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容稿件。这一系列采访,让我深知一名公安记者不能只守住“一亩三分地”。扩展知识面、打开视野、面向社会尤为重要。

图片2.png 

夏晓露获冰心散文奖现场。


印象最深的是发表在《人民公安报》的长篇通讯《激荡在双轨的音符》。当年我和站长王秀昌一起,采访了贵阳铁路公安处的30多位乘警和家属。为深入采访,我多次乘坐京广列车,穿梭于贵阳和北京,一趟来回40多个小时。在车上跟随乘警不分白天黑夜,一起执勤。报道推出后,贵阳铁路公安处号召全体民警学习,许多民警和家属读后感动流泪。那次采访让我明白,记者功夫重在“深”,深入基层、深入生活;深度挖掘、深度分析。
 90年代末,我调到广东省公安厅,在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。2020年疫情期间,我相继完成了四万多字公安抗疫新闻和文学报道,发表在人民公安报等媒体。

图片3.png 

夏晓露采访功模民警。
从青葱岁月到双鬓染霜,我因新闻报道立功9次。38个春秋,《人民公安报》犹如灯塔,为远航的我,暗夜迷茫的我,风雨蹉跎的我照亮前行的路。可以说,《人民公安报》既是公安记者的娘家,又是我们策马奔腾的战场。
我远航,您扬帆,感谢《人民公安报》伴我仗剑走天涯。

  

 

来源:中国警察网


  • 一醉驾,一袭警,情侣双双被刑拘!

  • 缴纳50万元就能入职央企?假的!起底利用假央企诈骗案→

  • 家中有这种黑盒子,报警!

  • 当假警察遇上真警察

Copyright © 2019 警安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 
京ICP备19046744号-1 栏目电话:010-85266860 运营中心:13911738062
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,建立镜像。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告知。